广西桂林有山水甲天的漓江风光,那里的山山水水充满灵秀,在游客们看不到的深山密林里,还流动着一条别样美丽的风景线。 深山里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占尽天时地利,呼吸着天地灵气,却被现代化物质文明甩开了很远很远的距离。他们生活在没有电子游戏设备、没有互联网络、没有时尚名牌的大山里,他们也想坐在宽敞的教室里读书,也想去领略山外现代化的生活。游客们眼中层层叠叠的大山美得触目惊心,但是孩子们的世界却被高高的大山挡住了:“大山”不让外出打工的爸爸妈妈陪伴自己成长,不让城里的老师踏实留下来教书,不让电视、电脑和网络在每家落户。山里孩子们的学校教育问题虽说有各级政府部门的扶持帮助,但是地处贫困山区的每个乡、每个村、每个教学点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实际困难。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碧水青山间的助学真情
为了让更多的山里孩子上学、好好念书,由王鹏等志愿者所组成的非营利性的民间公益组织桂林漓江助学网的成立,搭建了一个助学平台,将捐助者与受捐者联结起来,将社会上对山里求学孩子的关爱穿过悠悠青山和漓江碧水,一直送到孩子们的身边,流淌进孩子们的心里。
桂林漓江助学网采取 “借助”的助学方式,这种“借助”助学工程,是一种新型助学理念及模式;打破帮助学生上学定位于“捐助”的说法,重新定位为“借助”,即资助人把钱“借”给有需要的困难学生,从而帮助其完成某个阶段的学业。而学生成年进入社会工作后无需把钱还给资助人,而是在有能力的时候把钱再“借”给有需要帮助的学生,于是形成薪火相传的爱心接力方式。
“借助”与“捐助”概念最大的不同是,资助人把善款借给学生,学生可以有尊严地接受并允诺将来也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施与受和借与还相比,在人的尊严上学生更加倾向于接受后者,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人性化地传递着人类的爱心。
这个爱心团队所有成员均为志愿者。助学网的助学形式是以改善贫困山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及协助资助人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为两大主线,辅之以可能出现的其他教育相关资助。
助学网成立近两年来,共计调查走访了桂林山区的61个学校,已为22个学校的师生改善教学环境并送去了生活物资、教学设备、书籍;协助46位资助人对58名贫困学生进行了长期一对一的资助。2013年4月份开始,漓江助学网来到贵州榕江县进行前期调查走访,希望让更多的山区孩子感受到来自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为保证爱心善款都能完完整整地交付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学校和学生手中,漓江助学网承诺永不从善款提管理费。
崎岖求学路
需要自己花钱出力,而且那么辛苦那么危险,是什么力量让助学网的志愿者们乐此不疲地去做这样没有任何回报的事情呢?从志愿者的心声中可以找到答案:做善事去帮助别人也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一份宁静。当开始不求回报地付出的时候,就会越来越看淡生活中的得与失,那种奉献的快乐,是任何物质的东西都无法带来的。
王鹏是一位在广州工作的桂林人。创立漓江助学网,跟王鹏的个人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王鹏8岁的时候,正处在知青返城的社会大背景下,因为妈妈是知青,所以就随爸妈一起从农村回到了城里。在那个年代,一个从农村来的没有户口的孩子,是被人瞧不起的,也是不受老师和同学喜欢的。每次有什么坏事大家首先就会怀疑是王鹏干的,即便王鹏考了全县第一名,老师也不相信是他自己的真实成绩。这样不公平的对待让王鹏开始破罐子破摔,从小学到中学,他前前后后转了10所学校。
当所有人都对这个孩子摇头叹气觉得他无药可救了的时候,只有一个人从来没有放弃过,这个人就是王鹏的母亲。尽管孩子也让她失望伤心,但是她一直相信自己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明白对错,她知道他虽然叛逆倔强、玩世不恭,可是他本质不坏。因此就算王鹏做了多少让她生气的事情,她也从来没有打骂过他,而是一直用爱去感化他教育他。慢慢地,王鹏开始体会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开始懂得了思考人生。
直到现在,王鹏心里一直都很感激当时母亲没有放弃他,给了他机会去改变自己的人生。这也成为了他创办“漓江助学网”的初衷,因为他相信,很多孩子跟他一样,因为各种原因,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有人去拉他一把,或许他们未必会变成所谓的成功人士,但是,至少他们会像他一样学会感恩,将来也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鹏与几名志愿者交流了之后,萌发了创办一个助学慈善组织的想法。因为自身的经历和多年来心存的感激,让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山区的孩子,让他们拥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然后有机会可以去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
这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在细致规划之后,于2011年7月创办了“漓江助学网”。为了方便管理,助学网在成立之初就设立采购部、调查部、外联部、文体部、安全部等部门,如今还增加了一个心理辅导部,专门邀请心理专家对贫困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王鹏相信,好的书籍可以让孩子们看到外面的世界,而他也知道,很多山里的孩子,连什么是课外书都不知道。所以,每一次的助学活动,王鹏都会尽量地多给孩子们送课外书。
深山助学领路人
王鹏的工作生活并不轻松,从寻找学校、联系校长、安排车辆到策划活动、购买捐赠物资,再到后期的活动总结、公布各项信息到网站上,王鹏都得操心。除此以外,筹取善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由于王鹏在广州工作,为了助学网的活动,每个月他都要在广州和桂林两个城市之间来回奔波。常常在星期五结束了一周繁忙的工作后,独自开车六七个小时从广州回到桂林。
王鹏明白,在最初的热情退却之后,能够坚持下来才是最重要的。2012年年初,他的公司遭遇困境,面临倒闭。即使顶着这样的压力,他还是每个月回到桂林组织助学活动,把自己省吃俭用的钱放到爱心基金里。而这一切,他都没有告诉他的团队成员。其实作为一个爱心组织的领导者,王鹏一个人所要承受的压力又何止这些。他觉得山里的孩子和老师们的困难更大,需要更多的帮助。 大部分的受助孩子,都是遭遇了家庭变故的,他们幼小的心灵,经历和承受了太多。因此他们更需要的是有人可以帮助他们走出伤痛和迷茫,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王鹏希望共同努力,让孩子们知道,即使爸爸不在了,妈妈抛下他们改嫁,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关心他们的人,这个世界还是有爱的。王鹏同时也强调,这些孩子自尊心强,所以在帮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保护他们脆弱的心灵。
桂林兴安中学一个念高中一年级的男孩子,爸爸病故,母亲改嫁,他与奶奶相依为命。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这个年幼的孩子身上,原本班上排名靠前的成绩一落千丈。王鹏了解到情况后,立即将他的情况公布到助学网上,呼吁爱心志愿者对其进行一对一的资助,很快就得到了很多志愿者的响应,为这个男孩解决了学费、生活费。更令王鹏感到欣慰的是,得到帮助后,这位男孩子不仅成绩开始一路往上升,成为学校重点班级的尖子生,他还给王鹏发短信说:“以前我总会胡思乱想一些事情,变得很颓废,当您告诉我,人生处于什么阶段,就要去做什么事,解开了我很多疑惑,让我认识到贫穷困难只是暂时的,我会努力去成就自己的梦想。”
2013年1月,王鹏率队前往偏僻的资源县石河小学助学,只有一排破旧的平房作为教室、办公室和厨房,一个70多岁的老师和32个学生。老教师叫侯光兰,在这里坚守多年,送走过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如今,他继续拿着每个月仅有600元的微薄工资,一个人扛下从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所有课程。
当侯老师看到跋山涉水来到学校的志愿者们时,开心、喜悦、感动、流泪,五味杂陈,因为好久好久学校都没有来过这么多人,也从没像今天这般热闹无比。侯老师端着早已准备好的糖果盘,热情地递到每一个志愿者身边。志愿者们都舍不得吃。
为了表达对侯老师的尊敬,王鹏亲自将侯老师邀请到桂林市里,带他游览两江四湖的美景,表达对他的感激和尊敬之情。
2012年7月,王鹏在跟团队成员讨论后提出,联合资助人,将一对一资助的那些孩子全部邀请到桂林市参加爱心夏令营。他的这个提议,遭到了一些志愿者的反对。反对的人认为路途遥远,孩子们年龄又小,很难保证来回路上的安全。王鹏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决定举办夏令营。因为他觉得,让这些孩子来城里面学习参观的意义,远远大于出现危险的可能性。他安排志愿者去汽车站将带队的老师和31名孩子一个个接到夏令营的住宿学校。按照计划,孩子们将在这里学习两天的国学知识。这些孩子基本上都是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城里,虽然都经过了长途跋涉,有几个学生甚至是天刚亮就起来赶路了,然而大家脸上写着的,全部都是兴奋和好奇。到了晚上,志愿者张罗着帮助孩子们洗头洗澡,她们发现有几个女孩头上都长了虱子,又带着她们去剪了头发。当安顿好大家终于可以坐下来休息一下时,可能因为天气炎热,又加上长途跋涉,有一个孩子发烧了,这可急坏了志愿者们。王鹏赶紧开车把孩子送到了医院,还好打完针后第二天孩子又活蹦乱跳了。这也是他们第一次走进电影院,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夏令营结束,把老师和孩子们送上车,直到一个个打电话来报平安,王鹏和他的团队成员才算终于松了一口气。此时,每个志愿者都已经筋疲力尽,王鹏几天来悬着的心也总算落地。
跟王鹏一起为了助学事业尽心尽力的,还有他的团队成员。大家之所以任劳任怨,是因为他们打从心底敬佩他们的头儿,而王鹏也从心底里感激这些默默支持他的志愿者们。
如今,漓江助学网逐渐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这个爱心大家庭里面,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孩子感受到了助学网所传递的温暖和正能量。但是,王鹏相信,还有太多太多的学校和孩子在等待着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同时也相信,一定也有更多的爱心人士,还在寻找一个可以去帮助这些孩子和学校的渠道。因此,王鹏他们将会努力搭建一个更为完善的助学平台,希望越来越多的爱凝聚在一起,温暖更多山区孩子的心灵。